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陳思源:穩,是金牌的底色
冷靜、不多語,但一出手就是精準。
鍍過金的國手早已有許多媒體訪問過他,而這次,PATRONI 希望透過對話,挖掘更多小故事與心情變化,讓我們看見「穩」背後的鋼鐵與柔軟。
國手養成:比賽就是日常
「當國手之前,一定要通過分區賽、全國賽和國手選拔賽。」
聽起來像早已駕輕就熟的流程,問他參賽準備最重要的事是什麼?
「累積經驗啊。台灣選手出賽機會少,要多爭取累積經驗的舞台。」
據他觀察,像韓國、中國都有大量的邀請賽,給選手機會在模擬真實環境下練習臨場反應。
這些細節,是比制度更務實的差距。
從宅家少年,到技職國手
和許多 15 歲少年一樣,思源喜歡打電動、闖關過關。但不同的是,他在國中參加了技藝班,意外開啟了對「電」的熱情。推甄上高中後,他正式投入冷凍空調職類的訓練。
2023 年,他以 19 歲國手之姿參加有「技職亞運」之稱的亞洲技能競賽,在阿布達比奪下金牌。他說那時心裡就覺得有機會奪冠,因為題目猜中 7、8 成,10 多種配置練得紮實,完成度自然領先他人。
|PATRONI 品牌大使 2023 年亞洲技能競賽冷凍空調職類 - 金牌國手陳思源|圖片來源:陳思源|
世界舞台的心法:穩定壓倒一切
亞洲賽題目是盲題,當天現場才公布內容,賽程連續三天。體力、節奏、自我調整能力全都被放大。
「回飯店當然可以放鬆,吃點好料,腦中再想一下明天怎麼做,不需要窮緊張,保持狀態最重要。」
真正高壓的,是一年後的法國國際技能競賽。他代表台灣前往里昂,賽前預測自己最多前十二,沒想到最終拿下金牌。他說:
「其中某一站要做 12 小時的系統組裝,最後只有三、四個國家的選手完成,我是其中之一。靠的是冷靜,不去想已經扣分的地方,把後面做好才有機會。」
技術流的內功:不畫圖、只動手
在考場上,思源選擇直接施工、不畫圖,搭配高度容錯設計與即時排錯能力,成為他突破重圍的關鍵。
他強調:「材料不熟,設備是全新版本,這就是比國際賽的基本條件。」
一次小插曲讓他印象深刻:比賽當天戴錯全黑護目鏡,完全看不到焊槍點火。
「所以護具一定要帶兩套,這種失誤不能連發。」
|PATRONI 品牌大使 - 陳思源 2023 年亞洲技能競賽比賽畫面|圖片來源:陳思源|
從語言到文化的磨練
思源與其他職類國手長時間相處,彼此關係深厚。但他坦言英文能力不足,無法與其他國家選手深聊,也影響聽懂裁判解說的效率,這也讓他決定強化英語實力。
他觀察,韓國、中國選手實力強悍,歐洲選手則享受比賽氣氛,像在參加一場技術嘉年華。不同教育制度下,養出不同氣質的技職文化。
不斷切換的修練人生
2022 年曾親眼到德國觀賽的經驗,點燃了他參賽的決心;他也期待 2025 年 9 月能前往丹麥,觀摩歐洲賽。雖然目前就讀北科大,他坦言:「大學學科為主,想練技術的話只能去企業實習。」
職類所學項目複雜(配管、電工、焊接等),一旦某項遇到瓶頸,他會切換到另一項,像是一種技術版的輪練策略。
|PATRONI 品牌大使 - 陳思源 2023 年亞洲技能競賽比賽畫面|圖片來源:陳思源|
技職是一輩子的事業,也是一種未來
思源說,技職教育最好從國中開始,因為這條路不但需要長期累積,更是「學不完的技藝」。而在 AI 時代,這些實作、應變與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,是無法被取代的價值。
校園大使初登場:和爸爸穿同一雙鞋
這次受邀成為 PATRONI 校園大使,思源做的第一件事,是邀請爸爸一起穿上同款的突破者安全鞋。這個舉動,不只是父子的認同,也像是一場對話 – 一雙鞋,跨越兩代職人精神,一起在生活與生命中,繼續突破自己。
訪談&文字編輯:Mavis